-
【福建招商】漳州台商投资区召开台商座谈会共谋两岸融合发展新机遇
漳州台商投资区召开台商企业代表座谈会,围绕台湾小镇及台商会馆项目规划展开深入交流,旨在通过招商引资推动两岸经济文化合作。会议聚焦项目平台建设,探讨如何优化台商创业就业环境,强化两岸产业对接,与会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描绘融合发展蓝图。 一、深化两岸合作的重要平台建设 漳州台商投资区重点推进台湾小镇及台商会馆项目,将其定位为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核心载体。项目规划涵盖创业孵化、产业对接、生活配套等功能,旨在为台胞提供“一站式”服务。座谈会上,区领导强调,该项目将整合政策资源,简化审批流程,打造台商“登陆”首选地。台商代表对此表示高度认可,认为项目落地将显著降低台企投资成本,增强发展信心。 二、台商建言献策聚焦产城融合 与会台商代表结合自身经验,对项目规划提出具体建议:一是强化产业导向,建议引入电子信息、精密制造等台资优势产业;二是完善生活配套,呼吁增设台胞子弟学校、医疗服务中心等设施;三是优化政策支持,希望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区领导现场回应,将吸纳建议完善规划,并透露已预留土地用于产业链延伸,未来将推出专项扶持基金。 三、以项目为纽带增进情感联结 会议特别强调项目的人文交流价值。台湾小镇规划中专门设置两岸民俗文化展示区、青年创客空间等板块,通过常态化举办经贸论坛、文化节庆活动,促进民间互动。台商代表提议建立“台商智库”,定期组织两岸专家研讨产业趋势。区领导表示,此类举措有助于凝聚共识,未来将探索更多亲情化、生活化交流模式。 四、长效机制护航项目落地 为确保项目高效推进,漳州台商投资区成立专项工作组,建立“台商诉求直通车”机制,承诺按月通报建设进展。会议明确,下一步将赴重点台企开展调研,细化招商政策,并联动海关、金融等部门提供通关、融资便利。台商代表纷纷表示,将积极引荐产业链伙伴入驻,共同参与漳州“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此次座谈会彰显漳州台商投资区对台合作的务实态度,通过重点项目撬动资源集聚,为两岸深度融合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2025-07-10
-
【东山县招商】福建漳州东山签约两个涉核项目 助力核能安全与监测能力提升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两个涉核项目,分别为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福建分中心和漳州核能监测中心。这两个项目的落户将进一步强化福建省在核能安全监管与辐射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支撑能力,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项目签约仪式由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与东山县人民政府共同完成,标志着漳州在核能产业链布局上的重要进展。 一、项目背景与意义 漳州东山县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随着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在云霄县投建的漳州核电站项目稳步推进,配套核能安全与监测设施的完善成为必然需求。此次签约的两个项目将填补区域核能监管技术空白,提升应对突发辐射事件的能力,并为核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福建分中心 该项目选址位于东山县漳州市示范性社会实践基地东侧,占地面积约100亩,主要功能包括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管、辐射环境监测、突发事故应急响应等。此外,中心还将承担核安全国际交流、公众科普宣传等任务,成为福建省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 三、漳州核能监测中心 该项目位于东山县陈城镇白埕村,占地面积约20亩,总投资约7450万元,将建设前沿实验室、监督性流出物实验室及配套环境实验室。监测中心建成后,主要服务于漳州核电站及周边区域的辐射环境监测需求,确保核能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安全。 四、区域协同与未来发展 两个项目的落地不仅强化了漳州东山县在核能产业链中的角色,还与云霄县的漳州核电站形成协同效应,推动福建省核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未来,漳州有望依托核能项目打造集技术研发、安全监管、环境监测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为清洁能源发展提供示范。 此次签约是福建省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为漳州东山县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路径。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福建在核能安全领域的领先地位,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2025-07-10
-
【福建招商】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带动区域创新活力提升
福建省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政策扶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共有1823家企业进入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培育发展库,其中福州、厦门、泉州三地企业占比近七成。这些企业在研发投入和营业收入方面表现突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体系构建完善 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建立的企业培育发展库,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入库企业需满足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数量等核心指标要求,通过动态管理实现优胜劣汰。福州、厦门、泉州作为创新资源集聚区,入库企业数量达到1264家,显示出闽东南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优势。 二、研发激励政策产生显著杠杆效应 福建省设立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奖励资金,三年间向736家企业发放3.34亿元奖励,直接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达44.27亿元。政策资金放大效应达到13.2倍,有效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从研发强度看,入库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连续三年提升,从5.45%增长至5.98%,高于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 三、企业创新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培育库企业呈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年度营业收入平均增长13.8%,平均规模突破1.3亿元。这种增长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形成了研发投入与市场回报的良性循环。多家企业通过培育成长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 四、区域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科技小巨人企业的集群发展,推动了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地方政府配套建设专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领军企业"的梯次发展格局。这种培育模式已被纳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政策借鉴范围。 五、未来培育方向与重点领域 下一阶段将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发展。计划通过强化产学研合作、优化融资服务等措施,帮助科技小巨人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将建立更精准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升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25-07-10
-
【福建招商】福建省多措并举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成本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福建省通过专项奖补政策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成本,切实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题。2019年,福建省财政厅下达中央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专项资金6691万元,重点支持单户贷款1000万元及以下、担保费率不超过2%的普惠型业务,推动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一、政策背景与资金导向 福建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部署,结合区域小微企业融资痛点,制定差异化奖补机制。根据财政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福建省实施细则,奖补资金明确投向符合政策导向且成效显著的担保机构,尤其向服务小微企业的低费率担保业务倾斜。此举旨在通过财政杠杆作用,引导担保行业主动降费让利,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二、奖补标准与实施重点 专项资金采用绩效评价方式分配,核心指标包括担保业务规模、费率水平及服务企业数量。政策突出三个导向:一是优先支持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二是对年化担保费率不高于2%的机构提高奖补系数;三是鼓励担保机构创新反担保方式,如扩大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质押范围。南平市等地同步推出区域性配套措施,形成省市政策联动效应。 三、政策成效与典型案例 政策实施后,福建省融资担保机构平均费率较2018年下降0.3个百分点,泉州、福州等地涌现出一批“见贷即保”的批量担保模式。例如,某担保公司通过“银担分险”机制,将科技型小微企业担保费率压降至1.5%,全年服务企业数同比增长40%。同期,全省新增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余额超150亿元,政策惠及制造业、农业等重点领域。 四、配套改革与长效机制 福建省将融资担保降费与金融改革协同推进:一方面在厦门海关试点“两步申报”通关模式,缩短企业资金周转周期;另一方面发布《同城快送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指引》,规范新业态企业融资行为。此外,通过“443医改模式”降低企业医保支出,间接增强小微企业偿贷能力,形成“减负—融资—发展”良性循环。 五、经验启示与未来规划 该政策凸显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其经验已纳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参考。下一步,福建省计划建立担保机构白名单制度,动态监测资金使用效果,并探索将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纳入奖补范围,持续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2025-07-10
-
【福建招商】福建省商务厅与贸促会深化合作 共拓新兴市场促发展
2021年11月,福建省商务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率西亚非洲处走访福建省贸促会,围绕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共同举办经贸促进活动、助力福建企业开拓西亚非洲等全球新兴市场开展交流。双方通过深化合作机制、聚焦重点平台、拓展市场渠道,强化招商引资和贸易促进,共同推动福建商务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机制建设,夯实协同合作基础。2021年以来,福建省商务厅积极推进落实中国贸促会与福建省政府战略合作协议,与福建省贸促会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活动联动等方面加强对接。双方围绕福建开放型经济发展需求,明确将对外经贸促进、新兴市场开拓、企业服务保障作为重点合作领域,通过定期会商、业务协同等方式,形成“商务+贸促”联动工作格局,为务实合作提供机制保障。 (二)聚焦重点平台,提升经贸对接实效。依托重大展会平台,双方联合打造系列经贸促进活动。2021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共同举办“福建-境外商协会及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圆桌会议”,邀请境外商协会、贸易投资促进机构代表参会,搭建福建与全球合作伙伴的对话桥梁。2021年12月,双方在福州联合主办“迪拜世博会路演暨福建-阿联酋投资贸易促进大会”,聚焦中东地区市场机遇,推动福建与阿联酋在经贸、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并促成迪拜工商会与福建省贸促会、纳斯达克迪拜与福建商会签署合作协议,为企业搭建长期合作平台。此外,双方商议在2022年2月迪拜世博会福建日活动期间,进一步策划开展经贸交流对接活动,深化与参展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 (三)拓展新兴市场,助力企业国际化发展。针对西亚非洲等全球新兴市场潜力,双方整合政策、渠道、服务等资源,为福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通过联合组织市场调研、举办推介活动、对接海外商协会等方式,帮助企业了解新兴市场营商环境、产业需求和合作机会。同时,发挥福建省贸促会在海外联络网络、商事法律服务等方面优势,结合福建省商务厅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共同为企业提供从市场开拓到贸易投资的全链条服务,推动福建优势产业与新兴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助力福建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通过持续深化合作,福建省商务厅与福建省贸促会正不断凝聚工作合力,以务实举措推动经贸促进活动提质增效,为福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为福建商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0
-
【长泰县招商】福建长泰上特工业园一期建设提速 年底将竣工验收
位于漳州市长泰区武安镇官山工业区的长泰上特工业园,是福建省省级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该项目当前建设进展显著,一期工程1、2号楼已进入装修收尾阶段,预计2020年底完成竣工验收,2021年1月中旬移交企业使用,将进一步优化当地产业布局。 (一)项目建设现场呈现繁忙有序的推进态势。1号楼外墙贴砖作业已全面完成,施工人员正按规范对墙体进行喷水保养,同步开展外墙脚手架拆除工作,建筑主体外观逐步清晰。2号楼区域内,工程机械正在对施工场地进行表面清理和平整,为后续收尾工作创造条件。整体建设进度严格按照规划时间节点推进,各环节衔接顺畅,为年底竣工验收奠定坚实基础。 (二)作为规划总投资5亿元的产业项目,长泰上特工业园占地面积11.0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22万平方米,分三期组织实施。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建设面积6.07万平方米,主要聚焦展示货架及配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8亿元,将形成集生产、加工、配套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填补区域内相关产业链的空白。 (三)该项目的推进是长泰区落实福建省“抓招商、促发展”工作部署的具体体现。作为省级重点项目,其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部门的协同支持,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等措施,确保项目建设高效推进。项目投用后,不仅能带动当地就业,还将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推动形成特色产业生态,为漳州乃至福建的制造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5-07-10
-
【福建招商】福建省商务厅调研福州高新区 推动自贸创新成果落地应用
2023年,福建省商务厅副厅长率队莅临福州高新区,就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调研聚焦产业链协同、招商引资提质、营商环境优化等核心议题,旨在通过总结经验、破解难题,推动自贸创新经验在福州高新区深度转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调研聚焦自贸创新成果转化实效。此次调研是福建省商务厅落实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重点围绕自贸试验区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等领域形成的改革经验,实地考察福州高新区在成果复制推广中的实践路径。调研组先后走访园区重点企业、政务服务中心等载体,详细了解政策落地后的企业获得感、政务服务效率提升等情况,强调要以问题为导向,打通创新成果从“试点”到“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二)座谈会上政企协同共商发展路径。福州高新区在座谈会上汇报了自贸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工作进展,重点介绍在“一业一证”改革、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领域的探索成效。园区企业代表围绕政策适配性、要素保障等提出意见建议。省商务厅副厅长对福州高新区近年来在产业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成绩给予肯定,指出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将自贸创新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中打造更多应用场景。 (三)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与重点任务。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省商务厅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将自贸政策工具与园区产业基础相结合,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链主”企业;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借鉴自贸试验区“极简审批”模式,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标准化水平;三是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依托海丝核心区建设机遇,吸引更多外资项目落地,推动外贸新业态扩容升级。 (四)福州高新区表态深化创新实践。区党工委书记表示,园区将深入传承弘扬“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把自贸创新成果复制推广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建立创新成果动态对接机制,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触达企业;加快“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科技新城建设,以产城融合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在园区标准化建设中探索特色路径,力争形成可复制的“高新经验”,为全省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贡献示范力量。 此次调研为福州高新区深化自贸创新成果应用明确了方向。下阶段,园区将加强与省商务厅等部门的联动协作,持续在政策落地、产业升级、开放合作等方面发力,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2025-07-10
-
【厦门招商】前三季度厦门进出口同比增长3.9% 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共促外贸稳健发展
2023年前三季度,厦门外贸进出口展现稳健发展态势,据厦门海关统计,进出口总值达4653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出口2593.3亿元,同比增长6.8%,进口2059.7亿元,同比增长0.5%。在招商引资持续发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厦门外贸顶住外部环境压力,月度进出口值除2月受春节因素影响短暂回落外,整体保持上扬态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贸易规模稳中有进,结构优化特征显著。从进出口整体表现看,厦门外贸在复杂外部环境中实现逆势增长,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反映出本地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构成主力,前者凭借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势巩固国际市场份额,后者则通过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拓展多元化需求。进口方面,机电产品仍为最大类进口商品,同时铁矿、煤、锰矿和铜矿等资源型产品进口保持较快增长,既满足了本地制造业生产需求,也体现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航空航天技术、粮食、纸浆进口出现明显下降,这与全球供应链调整及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密切相关。 (二)主要贸易伙伴格局稳定,区域合作纵深推进。东盟、欧盟和美国作为厦门前三大贸易伙伴,前三季度合计进出口占比达44.3%,构成外贸发展的“稳定器”。其中,对东盟进出口772.3亿元,同比增长4.2%,得益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持续生效,关税减免和贸易便利化措施有效促进了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电子元件、农产品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对欧盟进出口654.7亿元,同比增长7.4%,欧盟市场对厦门优质消费品和高端制造产品的需求持续释放,双边贸易韧性凸显。对美国进出口635.3亿元,同比下降18.9%,主要受全球需求放缓及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但企业正通过开拓新兴市场、优化产品结构等方式积极应对。 (三)招商引资激发活力,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厦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举办投洽会等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批高能级外贸项目落地,为外贸增长提供新动能。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依托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政策优势,厦门不断拓展“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通道。此外,外贸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作为进出口主力军,凭借灵活的市场响应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开拓新兴市场、发展自主品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厦门还通过提升港口物流效率、完善跨境金融服务等举措,降低企业贸易成本,提升外贸便利化水平,为外贸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10
-
【漳州招商】漳州首个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正式签约入驻台商投资区
2023年,由漳州市科学技术局与漳州台商投资区共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成为漳州台商投资区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该项目的落地是漳州台商投资区深化科技创新领域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将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一)项目定位与功能布局。该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设立于海峡两岸(漳州)设计创意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其中包含工业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永久性展示中心。海峡两岸(漳州)设计创意中心定位以工业设计为主导,配套3D打印、色彩加工、孵化加速等相关企业,着力打造创新设计产业集聚地。作为漳州台商投资区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核心功能在于构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同时承担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使命,通过整合创新资源,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 (二)运营机制与发展规划。项目由漳州市科学技术局和漳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共同负责具体运营,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政策引导、资源对接、服务保障等方面形成合力。根据规划,该孵化器力争在三年内达到国家级孵化器标准,届时将进一步完善孵化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成为漳州台商投资区乃至漳州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运营过程中,将重点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符合产业方向的科技型企业入驻,提供包括办公场地、技术支持、融资对接、市场推广等在内的多元化服务。 (三)区域发展意义与辐射作用。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设立,对漳州台商投资区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连接科技与产业的桥梁,孵化器将有效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助力区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依托海峡两岸(漳州)设计创意中心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孵化器有望吸引两岸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化两岸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为漳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注入新动能。此外,项目的落地也体现了漳州台商投资区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布局,将进一步增强区域对科技型企业的吸引力,推动形成“孵化-加速-产业化”的良性发展链条。
2025-07-10
-
【仙游县招商】莆田仙游推广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 优化营商环境赋能招商引资
莆田市仙游县积极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升登记效率,为企业开办提供便捷服务,有效优化当地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工作注入新动能。 (一)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构建智能化登记体系。莆田市仙游县市场监管局聚焦企业登记全流程电子化建设,将传统线下登记模式向线上智能化转型。通过完善线上登记系统功能,实现企业名称自主申报、设立登记、经营范围规范填报等业务全程网上办理,推动登记流程无纸化、审核智能化。经营范围规范化填报系统的应用,为企业提供标准化选项,减少填报错误,提高申报准确性,从源头提升登记效率。 (二)优化服务场景设置,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莆田市仙游县市场监管局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网上登记自助区,配备专用设备和指导人员,为不熟悉线上操作的企业提供现场协助。工作人员通过“一对一”指导,帮助申请人完成网上账户注册、材料上传、表单填写等流程,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完成线上申报。经网上预审通过的企业,只需携带必要纸质材料到登记窗口即可当场领取营业执照,实现企业开办“最多跑一趟”,有效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全程电子化登记模式的推行,大幅压缩了企业开办时间,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高效服务。通过简化登记流程、减少跑动次数,切实解决企业办事“多头跑、耗时长”等问题,增强了企业在当地投资发展的信心。在政策支持下,莆田市仙游县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注册登记效率显著提升,为区域招商引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7-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