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能化化学项目开工 百亿投资助漳州石化升级
在招商引资战略推动下,2023年新年伊始,福建能化集团福建海泉化学有限公司揭牌暨系列项目开工仪式在漳州市古雷石化基地隆重举行。该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占地约千亩,分两期建设,旨在承接泉港氯碱片区企业搬迁发展,依托古雷基地推动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 一、 项目启动背景与整体规划 本次开工仪式标志着福建能化集团在石化领域的深化布局,聚焦于古雷石化基地的综合开发。作为国家级石化产业聚集区,古雷基地承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通过系列项目建设,集团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项目的核心是承接泉港氯碱片区企业搬迁,从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提升环保水平,同时响应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更多关联产业落地漳州市,共同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二、 一期项目内容与建设目标 一期项目总投资约70余亿元,规划建设多套核心化工装置,包括醋酸乙烯装置、联产法PO/SM装置、PPG装置、BDO装置及PBT装置。这些装置生产的产品广泛用于高分子材料和下游工业,如PPG装置服务于涂料与化工领域,BDO装置支撑新材料研发。一期建设充分体现产业链协同效应,借助古雷基地的区位优势,增强本地化供应能力,为招商引资提供坚实支撑,并助力漳州市石化产业迈向高端化与智慧化方向。 三、 二期项目进展与预期成效 二期项目总投资30余亿元,拟建设丙烷脱氢装置一套,侧重于原材料深加工与供应多元化。丙烷脱氢技术将生产高附加值烯烃产品,填补区域产业链缺口,并为下游产业提供稳定原料来源。通过分期建设模式,项目注重资源节约和绿色生产,同步配套生态保护措施。此次整体规划,不仅促进泉港企业平稳搬迁,还将带动就业和创新技术应用,强化招商引资的乘数效应,使漳州市成为石化产业集群的焦点。 四、 区域经济影响与发展前景 本次系列项目开工对漳州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预计创造可观就业岗位和产值贡献。项目依托古雷基地的辐射能力,推动石化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进一步吸引外资与企业入驻。长远看,该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整合全球资源,支持福建能化集团向精细化工与新材料领域转型,为中国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漳州市作为受益主体,有望成为全国石化产业高地,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发展。
2025-07-02
-
福建省外贸出口突破万亿元彰显开放活力
在2021年,福建省面对全球贸易环境的复杂挑战,通过深化招商引资策略并精准施策,推动外贸发展取得里程碑式成果。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关口,进出口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彰显福建作为开放前沿的强劲动力,为全国经济贡献关键力量。 一、 外贸形势与招商引资的关键作用。2021年,全球供应链中断和国际市场需求波动对贸易构成严峻压力。福建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举措,吸引外资项目聚焦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例如,福州自贸试验区引进多批次境外投资,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了外贸竞争力。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福建省企业获得更多国际合作机会,为出口增长奠定基础。这种精准的招商引资策略,有效对冲外部风险,推动全省外贸规模显著提升,远超以往同期表现,在全国占比持续扩大。 二、 出口突破万亿元的里程碑成就。作为外贸发展的重要指标,福建省年度出口规模在2021年实现历史性跨越,首次迈入万亿元级别。这一突破源于多元化产品结构的支撑,包括机电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稳定输出。厦门和泉州等城市依托出口导向型企业,推动轻工业品和电子产品远销海外市场。出口规模的跃升,不仅标志着福建省外贸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还体现了企业在逆境中的韧性与创新。该成就带动了进口业务的同步繁荣,促进了福建作为开放型经济的区域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在全国外贸中的战略重要性。 三、 增长驱动因素与政策创新。精准施策在福建外贸提速中扮演核心角色,围绕数字化贸易和自贸区深化改革展开。全省通过简化通关流程和强化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例如,福建省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出口转型,同时依托招商引资引入国际物流资源,提升了海外分销效率。这些措施有效克服了外部挑战,使进出口额实现稳健扩张。创新驱动也是关键,福州市发展跨境电商平台,拓展东南亚新兴市场,推动出口产品附加值提升。政府与企业协同发力,确保了外贸的可持续增长。 四、 在全国及东部沿海地区的领先地位。福建省外贸表现远超全国平均水准,进出口增速在东部主要省市中名列前茅。这不仅体现在份额的提升上,还反映在出口增量的突出贡献,位居全国前五位。福州和厦门等地成为出口高地,带动区域经济协调,份额占全国比重稳步扩大。与江苏和浙江等沿海强省相比,福建省在逆势中维持了更高的增长势头,突显其在开放格局中的独特优势。这一比较优势,源于招商引资的深度整合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支撑了福建在新兴贸易业态中的领先位置。 五、 对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出口突破万亿元不仅验证了福建省战略规划的有效性,还为区域经济升级提供强劲动力。它促进了产业结构向高端跃升,助力福州市和泉州市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长期看,这一成就强化了招商引资的牵引力,吸引更多资源投向绿色贸易和数字服务领域。展望未来,福建省通过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有望构建更具韧性的外贸网络,带动民生改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中国高水平开放注入新的活力。
2025-07-02
-
厦门海关RCEP签证额逾亿元 助企业共赢关税红利
厦门海关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通过签发原产地证书货值突破1亿元,显著提升了厦门市招商引资吸引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彰显了区域合作红利对产业升级的助推作用。 一、RCEP协定生效背景及全球影响 在2022年生效实施以来,RCEP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覆盖亚太15个成员经济体,旨在降低货物关税、统一原产地规则,促进区域供应链整合。该协定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新机遇,特别是出口密集型产业,从而强化了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机制。厦门海关借助这一平台,优化原产地证书办理流程,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落地。 二、厦门海关签证进展及服务措施 自RCEP生效实施以来,厦门海关为本地企业签发原产地证书数量稳步增长,覆盖纺织、机械等重点行业。相关数据显示,证书涉及货值已达亿元量级,惠及企业超过80家,产品主要流向日本、泰国、柬埔寨等生效成员国。海关部门通过简化审核步骤、加强企业培训,确保证书签发高效可信,同时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三、企业享受红利与贸易拉动效应 企业凭借RCEP原产地证书享受进口国关税减免,平均减税额达百万元量级,有效降低了外贸交易成本。以纺织原材料为例,价值数十万元的出口产品获得柬埔寨等市场关税优惠,助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该机制增强了厦门市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就业和技术升级,进一步促进了区域产业链优化与招商引资。 四、未来展望与政策协同方向 厦门市将持续深化RCEP应用,推动招商引资政策与企业需求对接,强化海关与相关部门协作,如拓展证书应用覆盖更多行业、培育新兴国际市场。厦门海关计划通过平台建设强化风险管控,确保红利落实长效化,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增长环境。
2025-07-02
-
福建地理标志建设领跑全国,助力乡村振兴
福建省持续强化地理标志培育与保护工作,通过健全保护机制、推动产业升级、深化品牌建设,有力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相关成果为该省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白皮书显示,福建省在多个地理标志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多项指标居全国首位,成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重要体现。 一、健全保护体系强化品牌根基 福建省建立起贯穿注册、使用、监管全链条的地理标志保护机制。省级层面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将地理标志工作纳入知识产权战略重点任务,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和宣传引导提升市场主体品牌意识。地方政府建立特色产品名录库,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品质特性研究,科学界定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地范围及独特标准。完善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市场流通的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纯正性。严厉查处假冒侵权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品牌声誉,为产业发展筑牢法律屏障。 二、特色产业融合激发市场动能 各地深度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优质资源,打造出一批经济效益显著的地理标志产业带。在农产品领域,宁德大黄鱼、安溪铁观音、漳州水仙花等品牌依托地理标志保护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标准化生产带动深加工链条延伸;在手工艺品领域,德化白瓷、福州脱胎漆器等技艺传承焕发新活力,融合文创设计提升附加值。各地积极探索"地理标志+标准+基地+电商"发展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可追溯系统,引导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推动传统产业向集约化、数字化升级。地理标志产品溢价效应日益凸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就业。 三、协同机制推动区域品牌升级 相关部门联合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整合资源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服务网络。设立专项转化基金支持创新工艺研发,强化包装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的专业指导,助力产品向中高端市场拓展。以"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等为代表的地理标志品牌通过国际认证、展会推广、文旅融合等方式提升国内外知名度。创新建立省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合法使用企业动态管理平台,确保用标企业的规范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多层级、多主体的协同保护格局,形成了推动地理标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切实增强了区域特色产品核心竞争力。
2025-07-02
-
厦门龙岩共建山海中医药联盟协议签署
在2023年,厦门市中医院与龙岩市中医院签订了山海中医药联盟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由厦门市中医院党委主导,作为党建引领发展的创新实践,整合区域资源促进招商引资和中医药产业升级。通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医路同行”活动的支持,该协议旨在深化闽西南协作,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同时吸引更多投资到医疗卫生领域。 一、协议背景与目的 该协议签署于2023年,是福建省响应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龙岩市作为革命老区,在医疗资源分布上存在一定不足,而厦门市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拥有成熟的医院管理和服务体系。山海协作旨在利用厦门市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协助龙岩市提升基层医疗能力,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合作框架以提升联盟单位整体服务水平为核心目标,强调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确保合作可持续推进。 二、党建共建与协作机制 本次协议特别突出党建引领的共建模式,推动医院党组织间的协作互促。厦门市中医院党委结合自身党建工作经验,与龙岩市中医院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活动,如主题党日和远程学习平台,强化组织建设。这一机制确保双方在政策制定、决策执行上同频共振,形成责任共担的创新模式。党建带动机制完善了资源共享,包括患者转诊绿色通道和信息互通系统,促进区域医疗一体化发展。 三、多领域合作内容详解 协议覆盖医院管理、临床专科合作、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医院文化建设和教科研六个方面。管理合作上,双方共享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运营效率;临床专科方面,厦门市中医院专家团队定期赴龙岩市开展义诊和病例分析,推广针灸推拿等适用技术;人才培养通过在线培训平台推进医生交流计划;文化共建强化中医药传统理念宣传;教科研合作联合申报课题,提高科研转化能力。通过这些,联盟致力于为福建省居民提供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四、外部支持与社会影响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医路同行”活动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强化了协议的公益性和群众性,如推广妇女健康项目。该协议不仅能提升龙岩市和厦门市的中医药服务水平,还通过资源优化吸引外部投资,促进区域招商引资。长远来看,这种合作将减少医疗服务成本,提升健康保障能力,为全国中医药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五、未来展望与可持续发展 未来,联盟计划逐步扩大合作范围,吸纳更多医疗机构,构建闽西南中医药网络体系。重点推进人才培养计划和远程诊疗系统,确保合作成果惠及广大农村社区。同时,通过政策保障和绩效评估机制,联盟持续优化服务链,强化党建引领发展,最终为福建省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5-07-02
-
紧盯双碳目标 福建制造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福建省锚定“双碳”目标,以技术创新突破为引擎,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为抓手,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引导,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形成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关键技术突破引领产业绿色转型。福建省在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治理领域取得显著进展。2020年,龙净环保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获得专项补助资金支持。该企业研发的污染物超低排放综合性治理技术,成功应用于钢铁烧结、球团、焦化等主要生产工序,项目实施期间为多家钢铁企业提供环保服务,有效降低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同时,企业积极参与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牵头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24项,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规范支撑。 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福建省持续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创建,已累计发布四批次省级绿色制造名单,涵盖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等多个领域。其中,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数量稳步增长,形成覆盖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绿色制造网络。在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中,福建省有240个项目成功入选,包括“绿色工厂”等示范单元,绿色制造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三、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福建省通过专项资金支持、标准引导等政策措施,激发企业绿色转型积极性。对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企业给予资金补助,鼓励企业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吸引绿色制造领域优质项目落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的绿色发展机制,福建省制造业正加速向低碳、循环、高效的方向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2025-07-02
-
福建首条跨城际岛际滨海游线路试运行 串联平潭莆田构建旅游新环线
近日,福建首条跨城际岛际滨海旅游线路正式启动试运行。随着“海坛1号”观光游船从平潭澳前客滚码头缓缓启航,平潭与莆田两地海上旅游通道全面打通。该线路的开通不仅整合了沿海优质文旅资源,更将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及招商引资创造新机遇,助力实现福建省“陆上环动车游”与“海上环岛游”的两环闭合循环。 一、线路开通是福建海洋旅游布局的关键落子。作为海洋经济大省,福建拥有丰富的海岛、海岸带资源,但长期以来,沿海城市间海上旅游线路多为短途近海游,跨区域岛际联动不足。为破解这一难题,福建省文旅厅牵头,联合平潭、莆田、福州三地政府及省交通运输厅、福建海事局等部门,历经深入调研与统筹规划,最终推出这条连接平潭与莆田的跨城际岛际线路。2023年试运行的该线路,以“蓝色旅游”为核心,串联起平潭的原生态海岛风光与莆田的妈祖文化圣地,填补了福建跨城际岛际滨海旅游的空白,成为构建沿海旅游环线的重要一环。 二、线路运营注重安全与体验双重保障。此次投入运营的“海坛1号”游船,按照高标准旅游船舶设计建造,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与休闲服务区域,可满足游客在航行中的观景、休憩需求。游船从平潭澳前客滚码头出发,途经台湾海峡北部海域,航行约4小时后抵达莆田湄洲岛宫下陆岛交通码头。航线设计上,既考虑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性,避开复杂海域,又兼顾旅游体验,让游客在途中能欣赏到蔚蓝海景与岛屿风貌。码头接驳方面,平潭澳前客滚码头与湄洲岛宫下陆岛交通码头均为当地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可实现与陆上公交、旅游专线的无缝衔接,方便游客快速抵达景区。 三、线路长远将推动区域文旅融合与经济发展。平潭拥有独特的海蚀地貌、生态沙滩等自然景观,莆田湄洲岛则是全球妈祖文化的发源地,两地旅游资源互补性强。线路开通后,游客可通过“海坛1号”一次性体验海岛探险与文化朝圣,形成“一程多站”的旅游新模式。同时,该线路将促进平潭、莆田两地旅游企业合作,推动旅游产品创新、文创商品开发及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升级。未来,福建还将以该线路为基础,逐步拓展至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城市,构建覆盖全省的“海上环岛游”网络,进一步激活海洋旅游市场,为区域招商引资吸引文旅项目、康养产业等注入动力,助力福建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2025-07-02
-
泉州水利投资规模连续五年领跑福建 治水兴城筑牢发展基石
泉州市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项目管理机制,2021年水利建设实现提速增效,完成水利投资规模连续五年位居福建省前列,投资完成量、完成率等多项指标全省领先,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 一、投资驱动引领,构建水利发展新格局。泉州市始终将水利投资作为夯实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2021年聚焦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完工一批”的项目推进格局。全市水利投资完成量、完成率及项目完工数、开工率均居福建省首位,投资规模连续五年保持全省前列。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整合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推动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民生水利、生态水利、防洪减灾等领域投资占比稳步提升,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重大工程攻坚,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2021年,泉州市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白濑水利枢纽工程C1标基本建成,该工程作为福建省重大水利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流域防洪能力,保障下游地区用水安全。永春马跳水库按计划推进建设,完成年度投资任务,为区域供水和灌溉提供有力支撑。晋江防洪工程(二期)进入扫尾阶段,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体系,保护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总体方案通过省级评审,为深化两岸水利合作、保障金门地区供水稳定奠定基础。 三、规划先行引领,擘画现代水利新蓝图。泉州市立足长远发展,强化水利规划与国家、省级战略的衔接,2021年推动山美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成功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大型灌区改造项目。该工程通过对灌区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将提升灌溉水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泉州市持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统筹推进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推动水利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为建设现代化海湾城市提供水安全、水保障、水支撑。
2025-07-02
-
福建规模以上林业工业保持平稳增长 出口与产业升级双驱动
2023年,福建省规模以上林业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同步提升,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 一、产业规模稳健扩张,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作为全国林业产业大省,福建省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完善的产业体系,2023年规模以上林业工业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工业增加值的稳健增长,体现了产业发展的韧性与活力,反映出生产效率和发展质量的持续提升。主要林产品产量总体保持稳定,人造板产量保持增长态势,为下游家具、建材等产业提供了稳定原料支撑;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实现较大幅度提升,满足了包装、印刷等领域的市场需求;实木地板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复合木地板产量稳步增加,木质家具产量虽略有调整,但整体供需格局保持平衡,产业供给体系适配性不断增强。 二、出口市场表现亮眼,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2023年,福建省林业工业出口交货值保持较快增速,展现出强劲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全省林业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通过加强质量管控、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出口结构等举措,推动林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机遇,福建省林业产品出口市场布局持续优化,对东南亚、欧洲、北美等主要市场的出口保持稳定,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积极进展。出口产品逐步从初级加工品向精深加工品转变,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林产品更受国际市场青睐,有效对冲了全球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成为拉动林业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联动,发展动能加速培育。2023年,福建省围绕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聚焦精深加工、绿色制造、循环经济等重点领域,精准对接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项目资源。通过举办林业产业投资洽谈会、组团赴重点区域招商等方式,成功引进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涵盖木材精深加工、绿色包装材料、智能家居、林业碳汇等多个领域,有效推动了林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向高端化迈进。同时,全省加快推进林业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人造板、家具、纸制品等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此外,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为持续稳健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025-07-02
-
泉州实施820个重点项目 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2022年,泉州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共安排市重点项目820个,总投资1.2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45亿元。其中在建项目632个、预备项目188个,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项目结构、完善推进机制,着力构建产业、民生、基建协同发展格局,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产业项目强化支撑作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2年,泉州市重点项目中产业类项目占比突出,聚焦纺织鞋服、建材家居、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一批产业链核心项目,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例如,多个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落地建设,促进传统制造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半导体产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产业发展新增长极。同时,现代服务业项目同步推进,物流园区、电商平台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体系。 二、社会民生项目提档升级,增进群众生活福祉。2022年,泉州市聚焦教育、医疗、养老、安居等民生领域,安排一批补短板、惠民生的重点项目。教育领域,推进中小学校舍新建与改扩建,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改善办学条件;医疗领域,支持市级医院新院区建设和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安居工程方面,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此外,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等设施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满足群众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 三、基础设施项目持续完善,夯实发展保障基础。2022年,泉州市重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建设。交通方面,加快高速公路网扩容升级,推进港口航道疏浚和码头建设,提升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水平;能源领域,推动电网改造升级和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水利方面,实施防洪排涝工程和供水保障项目,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新型基础设施方面,推进5G基站、工业互联网等项目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四、城市综合能级加速跃升,推动城市更新发展。2022年,泉州市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城市更新和功能提升。城市片区开发方面,加快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完善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和活化利用,传承城市文脉;生态环保项目方面,实施污水处理厂扩建、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产业园区提质增效项目加快推进,优化园区布局,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五、健全项目推进机制,保障目标任务落实。2022年,泉州市全面落实“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工作专班,强化要素保障。在土地保障方面,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在资金保障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推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管理模式,加强项目动态跟踪和信息报送,定期协调解决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建设进度等方面问题。同时,严格落实投资、质量、安全管理要求,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全力保障年度目标任务完成。
2025-07-0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